8人赞过

今日某市溫度已經達到了35℃以上,遂想起這個漢字。

开始先皮一下:白仌仌、李仌仌、范仌仌,看上去好奇怪的样子……

「仌」,象形字,象冰凌之形,商代和西周的「仌」字就是兩個尖角向上突起之形(懶得貼圖片了,就是把 ˃˃ 向左旋轉九十度的樣子),是「冰」字的初文。楷書寫法就是兩個「人」字形上下叠加。

「冰」,會意兼形聲字,既指水之固態,也指水遇冷結冰,是「凝」的本字。「凝」本是「冰」的俗字,世人皆以「冰」表示固態水,就將俗字「凝」扶正了。

今人衹識「冰」而不識「仌」,以爲這個字早在數千年前就已作古,實則不然。如今人人皆知的偏旁部首:兩點水「冫」,正是由這個字變形而來!

到了如今,「仌」專作偏旁、「冰」表示固態的水,「凝」表示水遇冷凝固,三字有了明確的分工。

表示冰塊的「冰」有一個異體字「氷」,如今日本仍沿用這個字。我國古代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對子:

氷冷酒,丁香花。

也就是一點兩點三點水,百頭千頭萬字頭

其中的「一點水」就是指這個異體字「氷」。可惜如今中國大陸地區使用統一的簡化漢字,很多年輕學生不僅不知道「氷」字,就連「萬」的繁體字也不一定認識,所以就很難理解這個絕妙的明對了。

(1956年,「氷」字作爲「冰」的異體字被廢除。)

「仌」作偏旁即「冫」,俗稱「兩點水」(其實應該叫「兩點冰」或「冰字旁」纔正確),以它爲偏旁的字,多與寒冬、冰冷有關係。如,「冷」「凍」「凌」「冶」「凋」「凜」「冽」「凇」……就連「寒」和「冬」下部的兩點也是「仌」,自然也都和寒冷有關。

「仌」不僅會作形旁,偶爾還會作聲旁。如「馮」字,就是以馬爲形旁、仌爲聲旁的形聲字,本義疑似和馬奔跑有關。它有个读音 píng ㄆㄧㄥˊ,就是源自它的声旁「仌」,如今偶爾在成語「暴虎馮河」和「馮虛御風」當中還會唸到這個讀音。

當然也有例外,如「次」字的左邊並非「仌」,而是「二」字。

再如,「盜」字的上部和「羨」字的下部,其實都是「㳄」而不是「次」,那就更和「仌」沒什麼關係了。

(「㳄」是「涎」的本字,就是指人的口水。「盜」和「羨」都是会意字,都和人們看到好東西會不自覺地垂涎三尺有關。)

第三個例外是「淨」與「凈」。前者從水,本作「瀞」,後省掉中間的「青」,本義清潔,是個常用字。後者從仌,本讀 chēng ㄔㄥ,本義寒冷,是個生僻字。民間偶有混用二字。1956年,二字正式合併,「淨」字作爲異體字被廢除。

第四個例外是「準」字,本來也是三點水,從水、隼聲(衹不過三點水被迻到了左上角),本義是像水面一樣平。有個常用詞語「水準」,依稀還能看出它的本義,古人說平靜的水面是天底下最平、也是最公平的事物。

「準」有個兩點水的俗寫字形「准」,本來二字無別,後來含義分化,俗字「准」字被扶正,專門表示允許之義,正式分爲兩個字。(與上述「淨」字因字形相近而合一的情形正相反。)

但是中國大陸在1956年簡化簡化漢字時,又將兩個字合併回去了(衹是這次是以俗字「准」爲正了而已)

古人寫字有時較隨意,會將「冫」和「氵」混着寫,或者有些字從水、從仌皆可,含義不會差太多,因此就產生了一些偏旁混用的俗字。中國大陸地區採用簡化漢字,往往有点任意地從俗,將好幾個三點水的字固定成了兩點水的俗字,導致部分字表義不明。

(如「沖」「決」「況」「淨」「淒」「涼」「湊」「減」,原本全都是三點水的字,字義都和水有關係。就連「盜」和「羨」都和水有一點點關係。但在1956年,都被作爲異體字廢除。)

而且這些所謂的異體字都衹少寫了一筆,著實沒有什麼被廢除的必要。

如今,我國小學教學漢字的時候從不教這麼簡單的部首來源,實爲不該。

2018-05-18
8 0 10 条评论 操作